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陆涵生徒弟丁亚成的回忆(五)——童颜趣生
  • 浏览量:1656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4.28
  •                              

    继《松鹿同春》

    作者:丁亚成

    在苏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的一件文房雅玩。灵秀而飘逸的红木底座上,嵌镶着一簇呈山子状的黄杨木雕花生,栩栩如生的一个童子,伏在上面调皮地笑,惹人喜爱。这是陆大师的晚年杰作,也是我见到的陆老唯一的人物作品。每当我观赏这件作品时,旧时情景依稀在眼前浮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受肖宜美先生之托,请陆老为他家一件祖传木雕作品修整。这件木雕上面,人物头部已凋损,需要配装。陆老谦逊地说,“雕人物我不精艺,您到周根介师傅那儿请教。”周老见是陆大师介绍来的,欣然应允。补配完工后,我拿去给陆老。陆老戴上老花镜左右细看,对得体的修补啧啧称赞:“红木厂雕人物,周根介好!”他还给我讲述雕刻人物的一些技巧。此时,我不经意的问起:“陆师傅,我还没见过您雕刻人物,您能不能在花生上面创作上人物,这样也不就动静结合了,有了生气了吗?”陆老只是含笑点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这一请求,似乎触动了陆老的创作灵感。我再次去看他的时候,他拿出一张草图给我看,花生上面蹲了一个童子。他说:“花生是苏南农村常见的农作物,这小孩是我小时候的扮相。”最后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创作的设想,作品意欲反映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底座形状代表中国地图,花生代表全国人民,一个小孩代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陆老还诙谐地笑着说,在七十年代,人们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顺口溜:“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了1980年,“只生一个好”的口号已响彻大街小巷。1982年,计划生育国策正式出台。陆老正是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因而有了这件作品的灵感。

    作品是在陆老新搬的住宅里雕刻的———还是那张破旧却熟悉的工作台,一如既往孜孜不倦的神情。我目睹这一老者雕琢情景,一种道不明的滋味徘徊在心。我尤其欣赏他雕刻的童子,头上调皮地竖着“一毛”,故作专注的眼神似在灵巧顾盼,令人忍俊不禁,胸口扎一个“小肚兜”,烂漫的样子仿佛不染纤尘,充满了孩童的天真无邪。他说,在丰子恺的漫画中可以看到,常常是几笔浓墨就将一个孩童跃然纸上。杨柳青年画、桃花坞木刻中都可以找到农村稚童的打扮,因为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所以陆老师也在这件作品中选择了农村童子为表现对象。由此也可见陆老观察社会的细心,以及艺术反映生活的理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那条围在小孩身上的肚兜飘带。因为娇小而飘逸,而且是“活结”,在雕刻的时候,陆老戴上两付高度的远、近视眼镜,配上雪亮的灯光,仔细的随着木质的纹理走向,慢慢雕琢。
    桌上还放着用棉条打了“活结”的彩带,作为模仿,刀痕的一深一浅,一呼一吸,纵横交错,雕成后的飘带,似风水之流转,手触仿佛可解可结。

    陆老对这件作品的起名十分慎重,几经讨论都没有定论。时隔一年多,著名画家韩秋岩先生送我一幅“菜篮子”画轴(商报收藏阁3月17日刊登),画面有菜篮一只,内存若干萝卜、西红柿,若隐若现。整个画面简洁高古、风趣老辣、生机盎然,实为难得的一件书画珍品。我饶有兴趣地给陆老鉴赏。陆老细细品味这件作品,不时用手指点数几只萝卜、几只西红柿。他颇有感触地说:这幅画笔有强烈的随意性,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描摹实物和机械拼凑,而是他源于自然之心而高于自然的客观呈现,笔画情意与时代相融的外化。想不到韩老与我一样,都有田园雅兴。我用花生反映国策,他有萝卜、西红柿体现民生,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的那件小孩花生的木雕作品,就起名为“只生一个好”吧!

    后来我是在红木厂的陈列室再见到这件作品的,咫尺方寸,光彩照人,红木底座上,由查文玉先生嵌了银丝,更显祖国山河的锦绣,光彩夺目。花生错落有致,童子天真稚拙,绽放出一片苏南农村馥郁的乡土气息。而作品背后的立意和创作过程,则更牢牢印在了我脑中。

     

    图片:当初作品出来时的黑白老照片,小孩肚兜飘带打着活结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