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花街铺地
  • 浏览量:2273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5.01.23
  •                    

    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以精巧素雅、如诗似画饮誉中外。“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句名言,是对苏州园林恰如其分的评价。苏州古典园林发端于春秋时期吴王的苑囿,终止于清王朝的结束。历经沧桑变迁幸存的古典园林,在大苏州范围内还有60余处。拙政园等9处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园林,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风景园林设计的杰作,都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以各有侧重的个性特色,共同代表了苏州古典园林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共性之美。

    苏州古典园林体现了空间的分割,借、透、漏等造景的追求,亭、榭、楼、台等建筑的精巧营构,词文匾联的墨色点睛等。其中,空间的创造对于园林设计而言,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的建筑概念,“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园林中的花街铺地(地面铺装)就是灰空间的一种体现,它在空间的划分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古对园路面层的铺装就很讲究,《园冶》中说:“惟厅堂广厦中铺一概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卵石铺成蜀锦”,“鹅子石,宜铺于不常走处”,“乱青版石,斗冰裂纹,宜于山堂、水坡、台端、亭际”。又说:“花环窄路偏宜石,堂回空庭须用砖。”其拥有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园林铺装表现的形式多样,但主要通过色彩、图案纹样、质感和尺度四个要素的组合产生变化。

    花街铺地其色彩常以中性色为基调,以少量偏暖或偏冷的色彩做装饰性花纹,做到稳定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色彩不可过于鲜艳,可能喧宾夺主而埋没主景,甚至造成园林景观杂乱无序。铺地的色彩应与园林空间气氛协调 ,以灰暗的色调为主,显得更为沉稳宁静,在留园中主要以偏灰的红、黄、白、蓝色的砖、瓷片辅助鹅卵石来拼合,点缀。在质感上融合了整体的色调,相似统一,形成调和的装饰美感。

    中国自古对园路铺装就很讲究,中国自古对园路面层的铺装就很讲究,《园冶》中说:“惟厅堂广厦中铺一概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卵石铺成蜀锦”,“鹅子石,宜铺于不常走处”,“乱青版石,斗冰裂纹,宜于山堂、水坡、台端、亭际”。又说:“花环窄路偏宜石,堂回空庭须用砖。” 花街铺地多利用砖瓦、石片、卵石和各种碎瓷片、碎陶片等材料,在阳光的照射下,能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不仅具有很好的装饰性,还减少了路面的反光强度,提高了路面的抗滑性能。同时将其拼成多种多样图案精美和色彩丰富的地纹,其形如织锦,颇为美观 。常见的图案有几何纹样如大角、攒六角、套六角、套钱、球门、芝花等以及一些动物或植物纹样,形象精致、紧凑,在中国传统铺地的纹样设计中,还用各种“宝相”纹样铺地。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忍冬草纹象征坚忍的情操;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菊花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在考察的两个园林中,留园里面的纹样比较拙政园来说,要丰富许多,装饰性更浓郁点。但都运用谐音、双关等手法突出一个铺地景观主题以此来传达园林主人的某些幸福祈望。如拙政园、留园、的铺地中都有一幅五只蝙蝠围住正中的一个“寿”字的图案,喻意“五福捧寿”,象征园主祈望人生的美满长寿等等。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铺地设计应该能让走在上面的人生出“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的意境。其实强调的就是个整体协调的观念,追求同环境浑然相成,能够引人入胜。

    古典园林铺地景观形象它精小、含蓄的空间尺度感和个人化的景观文化蕴涵在那个古典私人的空间中显得那么别具生命力。正如留园和拙政园中的那般。它不仅仅传递一种装饰美、和谐美、意境美,它更代表着东方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在于和谐,苏州园林的花街铺地,在空间的划分中,展现出其和谐、亲切、愉悦的环境特征,运用到现代的园林建设中,给人从质感,触觉和视觉上都带来了舒适的感受,逐渐为城市的象征并具人性化,提高、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

    顾建林 生于1972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龙南村23组以前曾经拜姑父当学徒做泥瓦匠后来改行内装修一次偶然机会在吴江区芦墟太阳岛花园看到苏卅师傅在做假山和鹅卵石拼花铺地因为我从小会画画之所以在边上边看边想他们怎么做的回家后上街卖了几十斤卵石并在地上用沙子弄平并且画好图案把石子一粒又一粒摆上去一个又一个花式历经几次的失败与成功终于摸出一些门道了又经过几年的磨练才有了今天的作品也成就我自己的独特风格我希望自己要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境界使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发阳光大。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