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蟋蟀老盆
  • 浏览量:1335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7.10.13
  •                                        

      某拍卖行曾以2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拍出了一件明宣德青花鹰雁纹蟋蟀盆,这说明蟋蟀老盆在拍卖场上已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每到夏末秋初,上海人喜欢玩虫,或买一只“叫哥哥”挂于堂上,虽居闹市,却仿佛身在瓜棚豆架之下;或置“唧铃子”于枕下,鸣声如乐,催人入梦,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养蟋蟀,斗蟋蟀。蟋蟀,又叫“蛐蛐”、“促织”,江南一带则叫“财积”。蟋蟀相斗,时间虽很短,但激烈、刺激,犹如人之拳击。因此不论老幼,皆大喜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上海人养蟋蟀,除了讲究蟋蟀本身的品种,蟋蟀盆也是非常考究的。蟋蟀盆,北方称为“蛐蛐罐儿”。其制作分为南北两派,北盆制作较为粗糙,形状单一,盆壁厚,花纹少;南盆则形状繁复,花纹精美。最早的蟋蟀盆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官窑烧制,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官窑烧制的蟋蟀盆精致无比,种类纷繁。
      明宣德皇帝喜斗蟋蟀,陆慕镇御窑村制作的蟋蟀盆也就成了当时的贡品。那里制作的蟋蟀盆,做工极为精致。远看型好,近看泥好,细看图好,翻开款好,内窥底好,敲之声好。如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收藏了当时的珍品。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促织》,说的正是宣德年间的故事。华阴县成名逮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好虫,“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土于盆而养之,蟹白粟黄,备极护爱。”文中“土于盆”,或许就是陆慕产的蟋蟀盆。陆慕蟋蟀盆所选的泥土特别讲究,是刨开了阳澄湖10多米地层后,取出只有约50厘米厚的泥层中的泥。这种泥土质地细密,称为“苏泥”,杂质极少,再加之层层过滤、阴干等严谨的传统制作工艺,又经过巧妙构思和精心雕琢,因而烧制的蟋蟀盆光洁细腻精美,敲之有金玉之声。不养蟋蟀,将盆陈于书案,也是一件风雅的艺术品,正像著名作家冯骥才为袁中平制作的蟋蟀盆的题词“诗质画境”。
      制作“蟋蟀盆”最出名的是陆慕镇齐门外一带人氏。蟋蟀盆中有明清名家李秀芳、杨鸿兴、袁鸿石、袁恒盛、李东明、李焕章、徐鸿江、王云樵等人的作品,也有近现代名家袁子良、叶逢春、曹正康的作品。找到了“蟋蟀文化”的结合点,在蟋蟀盆上刻画写字,蟋蟀盆立马生机盎然、品味陡生。经过雕刻的蟋蟀盆上,除了蟋蟀外,还有窈窕淑女、童颜鹤发的顽童,以及勇猛威武的老虎、多彩多姿的小鸟……
      我每年也养几只“财积”,但从来不比不斗,只是用之更深夜静时听蛩蛩虫吟而已。故虫不过是草虫,却藏有四只祖上遗下的老盆。这些老盆现在放在玻璃橱中,只供把玩,不再养“财积”。收藏品里其中一只老盆,与一般蟋蟀盆不同,盆盖上有精致铜襻,盆底有“和月蟾鸣”的阳文印章。“和月蟾鸣”蟋蟀盆,高8
      厘米,直径13厘米,灰白色,八角形,质地细密,形状独特,古朴沉稳,既呈曲线之美,又富书卷之气。揭开盆盖,内置青花细瓷小水槽、小食盆各一,也极精致,是典型的南派风格。
      南盆还分为“阴盆”和“阳盆”。“阴盆”颜色发黑,宜养新虫;“阳盆”颜色发白,宜养已经伏盆之老虫。有行家认为无论是器型还是颜色,这只“和月蟾鸣”盆,是清初陆慕御窑制作的蟋蟀阳盆。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至于玩好之物,惟富贵者需之……然而粗用之物,制度果精,入于王侯之家,亦可同乎玩好……人谓变俗为雅,犹之点铁成金。”那些老蟋蟀盆出自名家的玩物,当年厮杀赌胜负,如今难闻蛩蛩声……(王家年)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